在光伏行业,技术演进日新月异,但真正决定长期竞争力的,往往不是“谁第一个做出新技术”,而是“谁掌握了可持续创新和保护的能力”。晶科能源深谙这一点,并不是简单地“重视专利”,而是构建了一套以技术研发为源头、以专利为手段、以商业授权为杠杆的知识产权体系,用系统性的专利布局为其TOPCon等核心技术构筑起产业级护城河。
从研发出发,晶科的专利是“深耕式”的积累
专利的含金量,从来不是看“有多少”,而是看“是否有用”。晶科能源在TOPCon领域的专利策略体现出高度的系统性与工程导向,其专利布局覆盖了材料设计、电池结构、界面钝化、组件封装、制造工艺、测试与可靠性等多个环节,几乎涵盖从硅片到组件的全过程。
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400件,专利授权近3000件,成为光伏产业拥有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,同时拥有行业领先的N型TOPCon相关技术专利467件。这一数字背后,是晶科围绕核心技术平台持续迭代、自主开发的技术深度与覆盖广度的体现。
这不是“发明专利堆砌”的数量游戏,而是一种贴近量产、服务制造、最终支撑产品差异化的专利耦合能力。
从“防守”到“进攻”,晶科用专利实现价值兑现
过去很多企业把专利当成防守工具——备案、应付、抗诉。而晶科正在将专利变成主动出击的商业资源。2024年,晶科启动TOPCon技术对外专利许可机制,向全球组件与电池制造商开放其部分核心专利的使用授权,形成“技术标准输出+知识产权变现”的双赢局面。
这标志着晶科不仅具备专利保护能力,更拥有以专利为核心的“对外赋能”能力。这种模式不仅能带来额外的技术许可收入,还提升了晶科在国际市场中的技术权威性和品牌影响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授权并不影响晶科自身的产品竞争力,因为其核心技术演进已进入下一代平台,同时拥有更高封装效率、更低成本、更强适配性的集成工艺。换句话说,晶科实现了专利护城河与技术前沿之间的“代差防护”。
在国际竞争中,专利已成为出海的“入场券”
当下,欧盟、美国、日本等市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。在这些地区,专利合规不仅决定企业能否参与项目投标,甚至直接影响绿色金融评级、项目保险及融资通过率。
晶科的专利实力和公开透明的授权机制,使其成为许多海外项目方首选的“合规组件供应商”。这在多个欧洲国家的CRE、GSE、REIPPP等绿色招标中表现尤为明显。
此外,光伏产业链日益复杂,未来将不可避免出现更多的交叉许可与技术联盟博弈。晶科通过布局核心技术专利,已从“单一厂商自保”转变为“参与产业规则制定”的角色。其在TOPCon方向上的专利密度和授权策略,将在全球产业向下一阶段技术升级过程中发挥持续主导权。
在光伏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,专利不只是“防火墙”,更是战略资源。晶科能源以研发为源头、以制造为支点、以授权为杠杆,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技术-专利-商业转化闭环。它让我们看到,知识产权不是科研成果的“装饰”,而是可以落地、变现、赋能产业发展的“硬通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