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企业快讯

晶科的效率,不是数据漂亮而是项目真实可用

在光伏行业“技术内卷”越来越激烈的今天,动辄高达25%、26%的电池效率数字频频刷屏。但冷静思考后会发现:实验室效率≠产业价值,能量产、能交付、能降本的才是真正有含金量的技术。

晶科能源正是少数能在“看得远”和“落得稳”之间取得平衡的企业。作为TOPCon路线的产业化引领者,晶科不仅持续刷新效率纪录,更重要的是,它将一项项技术从论文带进工厂,从工厂带到项目现场,让每一次创新都落在实处。

效率领先不是一次突破,而是系统演进的结果

晶科在N型TOPCon技术的产业化上已走在行业前列。晶科能源在2019年开始布局N型TOPCon量产,2023年10月实现电池最高转化效率26.89%,2024年底黄金片区电池量产效率超26.7%。相比市场主流的25%左右水平,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工程价值的领先指标。与此同时,晶科在叠层电池方向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,TOPCon+钙钛矿叠层实验室效率已达33.24%,为未来效率突破打开新路径。

但晶科更强调的是“规模化兑现效率”。Tiger Neo 系列组件作为2024年主推产品,采用自主研发的ME(金属化增强)、HCP(半片钝化)、MAX(高双面率)等一系列可落地、能放量的核心工艺,实现在量产维度上的功率和稳定性双突破——最高670W功率,24.8%组件效率,且在多地项目中通过了实证验证。

这种技术进化模式,不是单点突破,而是平台式推进。晶科真正做到了“不是做一个新技术,而是做一个可复制的产业标准”。

从研发理念看,晶科的“工程导向”更务实

晶科的研发不是为发布会准备的,而是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。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快速产业化节奏:新一代技术从研发到量产一般控制在6-12个月内,远快于行业平均水平,真正做到“实验室-产线-市场”打通;

项目适应性导向:技术路线优先考虑在高温、高湿、高紫外等复杂工况下的实地发电表现,而不是只追求标准工况下的数据好看;

与制造联动:所有研发方向都要服务于制造可行性,晶科研发团队与产线协同机制成熟,能快速进行工艺验证和良率爬坡。

正是这种“做给电站用”的技术导向,让晶科的每一代产品都能较快实现放量,并在全球不同项目中获得可追踪的实证收益表现。

不只是技术领先,更是有规划的专利布局

晶科能源深知技术不是“做出来就完了”,还要“保护起来、授权出去、变现回来”。因此,其在TOPCon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也非常系统化。

截至2024年底,晶科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400件,专利授权近3000件,成为光伏产业拥有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,同时拥有行业领先的N型TOPCon相关技术专利467件。这些专利覆盖了核心材料、电池结构、组件封装、制造工艺等多个环节,不仅保障晶科自身出货合规,也为其海外项目、中标能力、品牌影响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。

更重要的是,晶科在2024年正式启动TOPCon专利授权机制,已有数家头部组件与电池企业付费获取晶科技术许可,进一步验证了其专利的“技术含金量+商业转化力”双重价值。
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

微信公众号